|
薯莨
薯莨,别名赭魁、薯良、鸡血莲、血母、朱砂七、红药子、金花果、红孩儿、孩儿血、牛血莲、染布薯。为薯蓣科植物薯莨的块茎。
‧中文名称: 薯莨
‧英文名称: Shoulang Yam
‧学名: Dioscorea matsudai Hayata
Dioscorea rhipogonoides auct. non Oliv.: Henry
Dioscorea cirrhosa Lour.
‧科别: 薯蓣科(Dioscoreaceae)薯蓣属(Dioscorea)
‧别名: 藷榔、薯峎、赭魁、储粮、余粮、里白叶薯榔、里白叶薯蓣、薯榔、薯榔藤、朱砂莲、红薯莨、红孙儿、红药子
‧原产地: 琉球
‧分布: 台湾全境山麓至低海拔山区之荒野或疏林内,兰屿、绿岛及本岛平地至海拔 2000 公尺山区普遍分布。
‧用途: 1. 作染料用:过去薯榔除了用来染衣服及纱线外,也大量地用来染棉麻编制的鱼网,这主要是因薯榔富含单宁酸及胶质,染色之后能加强纤维韧性,并防止海水腐蚀鱼网纤维之故。另外,先民也以薯榔鞣制皮革,据说也曾有不小的产量。2.药用:性味:担根体(块根):苦、微酸、涩、微寒。效用:担根体:有活血,止血,补血,理气,止痛,收敛,止痢,解毒,消肿之效。治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产后腹痛,消化道出血,咯血,吐血,便血,尿血,内伤出血,崩漏,月经不调,赤痢,痢疾,膨胀,哮喘,半身不遂,半身麻木,筋骨痛,关节炎腰痛,阴痒,疮疖,毒蛇咬伤,中暑发痧。
‧茎: 蔓性草本,茎纤细,黄棕色,光滑;块根(担根体)肉质肥大,长椭圆形或不规则长形,多须根,并具疣状突起。
‧叶: 单叶,互生或对生,具叶柄,柄长 2~4 公分,纤细;叶片长 6~14 公分,宽 2.5~10 公分,长椭圆形至长披针形,基部心形或钝形,先端短尖或渐尖,革质,全缘,两面光滑无毛,背面粉白色,主脉 3~7 条,在上下表面皆明显。
‧花: 花单性,多数,小形;雄花序为圆锥状或密繖形穗状花序,腋生,每花序长 3~8 公分;每朵花基部具 1 苞片,长约 0.06 公分,卵状三角形,微凸显;花被片 6 片,白色或乳白色,排列 2 轮,外轮 3 片径约 0.1 公分,圆形;内轮 3 片较小;雄蕊 6 枚,花丝长约 0.05 公分,扁平;花药长约 0.2 公分,长椭圆形;雌花序穗状,雌花与雄花相似;子房下位,3 室,花柱 3 枚。花期春、夏间。
‧果实: 果实为蒴果, 3 翅状,长 1.8~2.3 公分,径 2.5~3 公分,先端微凹头,果柄长 0.1~0.2 公分;种子有翅。果期夏、秋间。
‧特性: 薯榔为多年生宿根性缠绕藤本植物,全株光滑无毛,茎杆圆柱形,其质甚坚韧,基部长有坚硬的棘刺,上部多分枝,蔓延甚长,常攀附在乔木或灌木丛中。叶互生或对生,革质,长椭圆形至长披针形,基部新形或钝形,全绿,正面绿色,背面粉绿,皆光滑,叶长 4~10 公分,宽 2~5 公分。花单性,数多形小,雄花序圆锥状,雌花序穗状,腋生,蒴果三翅状,径约 2.5~3 公分,种子扁平而藏在翅内,春夏开花,夏秋结果。块茎肥大,长者数节,多须根,表面粗糙且常有疣状突起,其肉质呈棕红或紫红。多年生块茎基部长裸出地面,量多者可挖出二、三十斤以上,为优良的红褐色染料。薯莨内含大量韖质成分,不堪食用,昔日多作为制革、染鱼网、绳索、布料的染料用。
植物形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