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树,在画论中是指松、柏、杉、柳之外的多种树木的总称。
杂木,在盆景材料的分类中一般是指松、柏之外的其它树种。盆景的许多理念出自画论,树木分类也有所借鉴,虽然目前尚无统一概念。如:花果、观叶盆景也有独立分类的说法。
杂,有多和乱的意思,含有贬义成分。在绘画界,树只是纸上的虚拟景物,没有人在乎松柏与杂树之分,但是,在盆景界就有所不同了。树是一个有生命的实体景观,在玩家手中经过漫长的养护、构思和创作,最终成为作品,整个过程凝聚了作者的心血,付出了情感。那么,对于作品的归类,就有可能很在乎了。当然,归入松柏类也会“不在乎”,而不幸堕落成“杂木”,就会有一些计较了。
树木分类,似乎以松柏为正,松柏之外为杂,有不伦不类之嫌。因此,笔者在此建议:在盆景树种分类中,将松、柏之外的其它盆景用材,统称为山木(花果、观叶盆景类单列)。松柏与杂木称谓,有贵贱之分,并有厚此薄彼和“树格”歧视(庄文其戏称为“种树主义”)之嫌,而山木与松柏,有谦让与包容之意。
山,有偏的含义,并无贬义成分。古代的隐士或得道之人,常以山人自称,有谦卑之意。因此,山,还有自谦的引申意义。用山木来代表松、柏之外的其他盆景树种,可能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山木可能也涵盖了松柏,然而,为区别起见,将山木定义为松柏之外的盆景树木,有谦让之礼,一经统一,约定俗成。既然大家不喜欢杂木之说,又没有更贴切的称谓,那么,以山木为其定义也不错。一是平衡玩家心理。二是摆脱尴尬地位。
早期的盆景树木,皆由山起,以山木定义,顺理成章。上山采挖盆景树桩谓之“山采”(现在已经不提倡),从山上采挖来的盆景树桩谓之“下山桩”。可见盆景树桩之来源与“山”息息相关,以山木定义,直道树木的来源,更贴切。树桩虽养之于盆,也希望它有在山的野趣,虽由人作,宛若“山”成。
近年来,松柏的创作技艺不断创新发展,例如:舍利干制作,人工雕刻,极尽筋骨之扭转等,曾经引爆一波热潮。但是在南方,人们对松柏多有敬畏,加之岭南技术多施于山木,有很深的根基和影响力。在南方,盆景对树木一般直呼其名,如:九里香,博兰等,以避嫌“杂”,谁也不希望自己喜爱的树沦为杂种。此外,对于山木盆景的制作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打开思路,不囿于成见,大胆创新,发掘出树木的特有气质和内涵,表现树木独有的肢体语言,追求个性化发展,才不至于处在被动地位。如:最近频频现身的六角榕盆景《魔域》和《奇峰叠影》就是很有创见的一个例子。
盆景树种以叶小者为佳,那么松柏无疑是最佳选择。不过,世事无绝对,叶大的树种虽然在表现缩龙成寸方面差强人意,而采用脱衣换锦的技法,在会展期间就能够展示季节更迭之华彩,却是创新之举,松柏盆景就难以做到。因此,山木有山木的玩法,松柏有松柏的玩法,各显特色,才丰富多彩。喜欢哪个树种,哪个创作风格,不必厚此薄彼,也不必妄自菲薄。人有人格,树有树格,不必划分等级,分出贵贱,只要用心思考,大胆创新,一棵很平凡的树桩或树种,也能够创作出令人拍案叫绝的传世精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