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盆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163|回复: 65

对因树造型创作的一些认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19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庸之弟 于 2014-6-20 10:38 编辑

对因树造型创作的一些认识:
      因树造型是针对桩坯的自然条件和特点,筛选一面作为自己创作需要的观赏面,并运用截干蓄枝法进行立意构图。这是岭南前辈为了打破千人一面的,摹仿象形的,艺术性较低的创作格局,经过不断探索出来的一种有别于其它流派的创作手法。
      近几十年来,岭南盆景发展迅速,枝法等技艺进入了成熟和相对稳定时期。这时期,前辈们总结出很多有普遍通用的规律,如枝法的格式,树型的格式,还有最佳出枝点位等等,给后学者提供了很多摹本,少走了很多弯路,节省很多时间,这对推广普及岭南盆景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我们还应看到,这些型式的出现也有消极的一面,人们只要依样画瓢即可,有重新走进千人一面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仰制了创新意愿或引向狭隘的创新思路,只在固定型式当中求变化。如何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就成为有志向的后学者要思考关切的一个共同课题。
      在造型中临摹固定型式,这是初学者的必然经历,但要解决一个误区,它不同于书法、绘画,随时随地随手一写一画都可以练,而岭南盆景成型小则五六年、多则十年二十年或更长,那你耗掉一生都练不到多少东西,而且,练手也要分季节,你不能象书法那样天天练,所以,就要求利用好这些时间,首先解决认识、理论、欣赏水平等问题,其次,借鉴别人的成果,有条件的购买半成品,在別人基础上续练;三就是多观摩交流,心摹是捷径。
     创新是每个流派的永恒主题,就要不囿于这些形式,在学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要敢于质疑这些传统格式被简单复制的意义,记住,造型最终的目的就是按岭南风格截干蓄枝,因势利导来塑造、美化一棵树一个景,它不应受到过多的限制,只要达到自然的、有美感的就已达到目的,造出符合岭南盆景的苍(劲)、飘(逸)、险(峻)、动(感)、雄(伟)、奇(特)、新(意)、雅(趣)“八字神韵”固然更好,要看个人的修为。桩坯形款姿态万千,能做到因树造型本身已是创新,如果没达到被认可的创新,也算是自己的体会、心得,百花齐放嘛,但有一点是要清醒的,不要认为自己的东西就比別人好,心态要端正,辨证地去分析,这样才会不断完善不断进步,防止格式化的、趋向千人一面的格局出现,岭南风格何止百态图。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人走入了一个误区,桩坯拿到手,总是先考虑它适合那一个格式,或者勉强截成自己较喜欢的某一格式(个人特殊偏好的不在此论),其实,这些格式仅是具有代表性的个案,而不是全面分析桩材可利用的特点和结合今后生长变化进行造型,因树造型变成了因格式造型,这已经违背因树造型的意旨了。
发表于 2014-6-19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好。深有同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9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拜读文章受益良多,谢谢前辈深夜辛苦发帖把自己的创作真知灼见心得和我们无私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9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辈短短行文一篇,概括了 很多的 见解和心得...  受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9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盆景艺术只有不断的创新才会发展,善于创新的人才是真正的艺术大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9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学习。。。一切最求道法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0 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仔细认真阅读,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0 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0 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重新走进千人一面的倾向”说的很到位,见识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0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0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知灼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0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良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20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的好多构图都深得因树造型的意韵,好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0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好文章,格式是基础,初学者必须经历的路,掌握后放入个人的思维内容,创作出个人风格,那叫青出于蓝,岭南盆景桩无定式,但枝法还是要保留着岭南的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0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思想、特别认同下段观点。[但有一点是要清醒的,不要认为自己的东西就比別人好,心态要端正,辨证地去分析,这样才会不断完善不断进步,防止格式化的、趋向千人一面的格局出现,岭南风格何止百态图]。

其实诸如"截杆缩枝,鸡爪枝,鹿角枝"等等都并非岭南风格专用和创新。历代画论早有阐述,且各流派都有应用,只是应用程度不一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0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0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向老师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0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创新防止格式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0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深有同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0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文章,值得我好好学习和用心理解,谢谢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0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0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彩.学習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0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彩.学習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0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先生好文章,"不是因格式造型,而是因树造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0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综合 前辈所言、因树造形、截杆蓄枝。原则在于截杆前得立意,以求截杆后得变化。神随意行。由于树种、地域之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立新的快慢。意立于形前、形呼应于立意。需艺术功底厚实之能者、杆走于骨络、枝散于肌肤。因势利导但需要立于本才能起到承接之源、创之所以新必源于旧。固有模式烂熟于心者若不能穿挿运用叫固守自封、若单为创新屏弃旧者可为标新立异。一盆好的盆景可将少年熬成白头翁。若能在现有资源加以后期深化。在点题、配套上拱托出创作者的思想。完成人为艺木与自然景观的磨合使观者着懂领悟也是一种创新且较快。前辈两兄弟所制作水旱盆景手法也在这条路上探索并很成功、充份体现了承接、融合、创新。实令人佩服。言多必失莫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岭南盆景网(广东省盆景协会主办) ( 粤ICP备14059233号 )

GMT+8, 2025-7-28 03: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