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ze=5]前辈老师们,学生初登盆景之门,见识浅薄,在下实在愚昧,杨派盆景中的11种棕法,多方查找资料“撇棕”依然不甚理解,图中两种观点各执一见,难变其真,承蒙赐教,不甚感激。
其一:韦金笙的“撇棕法:在碰到枝条有叉枝,形成两根枝条上下不等,拿弯又正巧在叉位置上时所用的一种棕法。要点是系棕的位置要适当,主要根据拿弯的方向而定。如向左边拿弯,棕丝先经叉枝偏下面的枝条一面,由下而上,系棕在叉枝向上枝条一方,然后再拿弯撇平。如向右边拿弯,则与向左拿弯相反。”——《中国杨派盆景》
其二:朱红慧的“撇棕 把棕丝携在水平的向上或向下的枝条基部,向不平行的枝条反响绕,水平枝转360度后携在不平的枝条上,使枝条弯曲成水平状。此法又分为上撇棕、下撇棕、左撇棕、又撇棕。
撇棕主要用的是利用棕丝的拉力和杠杆原理,使枝条在棕丝的牵拉下依据不同的方向,以主枝(水平枝)的直径为固定转动轴作不同方向的改变。(见附图)
二者观点有相似处也有不同点,其中韦金笙的颇难理解,他说的“枝条有叉,形成两根上下不等,”令人难以琢磨,他说的不等应该有两种情况:左高右低或者左低右高。如此的话“如向左边拿弯,棕丝先经叉枝偏下面的枝条一面,由下而上,系棕在叉枝向上枝条一方,然后再拿弯撇平。”怎样成立?还请名师指点一二,不甚受恩感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