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盆景经济的起源和发展26民国 上海花市
上海花展习俗于清嘉庆年间始见诸文字记载。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城隍庙西园(豫园)按习于农历正月、四月、九月分别举办梅花会、兰花会、菊花会。1875年(光绪元年)5月29日,英美租界首次举办花卉展览会,此后一般每年举办1~2次。1898年起建立上海莳花会,花卉展览从此由该会主办。1934年11月15日上海市菊花展览会改为以花卉为主包括农、林在内的园艺展览会。
1925年,黄岳渊(1881-1964),开始自行繁殖、人工杂交育种当时名贵的花木,逐次取得成功。创办了黄氏畜植场,被人称为“黄园”。黄氏培育了几百盆珍稀盆景,举办大小花展十数次,屡获中外金银奖牌。30年代,黄岳渊先后为荣德生、沈楣庭、陈永庆、蒋寿宣、吴昆生等名流翻扩花园,名声大振,被推崇为园艺权威,1929年9月被选为上海市花树业同业公会理事长。
1924年,王有孚(1890~1952)在家乡崇明县创办槐荫花园,不久又在南市高昌店租地建造温室,开设槐荫花园上海发行所。已有花木百余种,并以其各色水仙盆景独步一方。产品不仅供应上海,还远销国内各大城市以及南洋诸岛。在极盛时,有土地约150亩。王之香(1917~1989),王有孚侄,1937年于上海大同大学毕业后协助父辈经营花园,于是技艺日精。他把用播种方法繁殖的黑松、瓜子黄杨、地柏的小苗制成小盆景投放市场,因价廉物美而畅销。 1932年,
殷子敏(1920年-)父亲殷祥林曾与友人合办“小观园”苗圃。他从小热恋自然,苗圃的花木盆景与他结下了缘分。只读了五年私塾的殷子敏,每日跟父亲挑担卖花谋生。后来办了祥洲页园艺场,经营花木盆景。民国时期,对盆景的需求也大量增加。当时盆景多属少数私人开设的园艺农场经营,都由专长盆景的技师进行盆景制作。殷子敏自幼随父亲殷祥林于私家花园里习艺耕耘,为以后进入上海园林局广中苗圃及上海植物园盆景园从事盆景栽培管理工作打下了深厚基础。 1943年,周伯真(1918~1969)6月于南通农学院园艺系肄业。在学期间,曾到黄岳渊办的畜植场实习一年,并协助黄氏父子编录《花经》一书。此年秋季开设香雪园花木盆景商店,出售花木盆景。老上海的卖花者,多为年轻的苏州妇女,手拎一种无边的小花篮,一边走一边用吴侬软语招揽生意,卖的是洁白芳香的白兰花。 民国(1912 -1949年)抗战胜利后,上海有园艺场进行花卉生产。
上海花木生产已有300 多年的历史。到19 世纪中叶,花农和园艺农场以生产花卉及盆栽植物为主,花木生产于20 年代进入兴旺时期,花木的产量和种类不断增加,一些产区和生产单位还培育出自己的特色品种。香石竹、唐菖蒲、崇明水仙、文竹等成为市场上畅销产品。1934年上海法租界公董局所属的浦东苗圃培育花卉为3.83万株,公共租界工部局所属苗圃当年出圃花卉5.81万株,上海市立园林场繁殖花卉为3.35万株。
民国25 年出版的《上海县志》记载,本地当时生产的花卉已有162 种。菊花就有276 个品种、蔷薇84 个品种、茶花22 个品种、香石竹19 个品种、天竺28 个品种、杜鹃中的春鹃、夏鹃、西洋鹃均可以10 余个品种成套出售。本地杜鹃和西洋杜鹃、茶、兰、菊、海棠,大陆农场的盆花、盆景、梅桩,顾桂记利根农场的芍药、月季、腊梅、牡丹,崇明槐荫花园的水仙、风信子等都很驰名。每年春节前,崇明约有200 万只水仙球根上市。
民国时期,上海的盆花主要是供应外国侨民、富商、官僚和大饭店。当时,盆花主要品种,除菊花、海棠、杜鹃外,还有茶花、仙客来、瓜叶菊、一品红、大丽花、茉莉、白兰、玫瑰、月季等。观叶植物,除万年青、铁树外,还有龟背竹、橡皮树、吉祥草、吊兰、棕竹等。上海开埠后,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来上海的迅速增多,对盆景的需求也大量增加。但当时上海生产的盆景数量有限,因此,苏州、靖江、如皋、南通、扬州、浙江、安徽等地的盆景也运销上海,这对上海盆景生产的发展,是有力的推动。当时盆景多属少数私人开设的园艺农场经营,都由专长园艺盆景技艺的技师,进行盆景制作生产。
武汉花市 民国时期,武汉记载在册的私园达50余座。多集中于武昌花园山一带,培育种类多为茉莉、珠兰和白兰三种香花和草本花卉。随着园户的增多和土地的扩大,园户逐步迁移和发展至棋盘街、小东门、大东门及洪山等地。较大园户都有固定的花贩,中小园户大都自产自销,草花园户,一般是半天生产,半天上街销售。逢年过节,全家出动,走街串巷。当时流动花贩多至千余人。贩卖盆花、切花以及妇女佩戴的饰花,租花较为普遍,租期有按月、按季的,也有按年的,逢年过节租借三五天,事先双方议定,定期包送轮换。所交易的花卉种类,冬春有腊梅、天竹、水仙、兰草,夏秋有大丽花、夜来香等。 花卉市场较为集中的有两处,武昌栀子花早市场,每年5月栀子花上市起,从棋盘街口到粮道街口,一条街上全是大筐小筐的栀子花,盛极一时。1938年因产地被毁而消失。汉口花楼街花卉市场,每年阴历年的前十天,武昌各园户、花贩云集于此,摆摊设点,供应过年鲜花,从早到晚,直到除夕。华清街、汉正街也有类似花市,但规模不及花楼街。 成都花市
清代末年,在四川成立劝业道,周善培利用成都人每年春季在浣花溪一带郊游的传统风俗,把“振兴实业”和“新春游乐”结合起来,利用花会场合举办全省性劝业会,即全省商品工艺品展销会。作为春季商品展销会的花会连续举办了3次,直至清末。民国时改称“物产展销会”。花会期间,成都各剧团、地方名小吃店主,以及其他民间艺人也都不约而同赶来,为花会增添不少色彩。成都大大小小的花店,有数千家,流动卖花者不计其数,各种各样的花节,为花市推波助澜。 直到近代,这里还保持着花农进城卖花的习俗,常有“听得门前花担过,隔帘呼买夜来香”的情形。
清光绪年间,每到二月十五日,这天是成都的花朝节,又是老子的生日。因此,从这天起,前去青羊宫进香朝拜,观青羊、赏花卉的人络绎而至,往来不断,很是热闹。官府乘机在观内举办劝业会,展销商品,交流物资。到后来,青羊宫内又增加了武术内容,年年这个时候都要设擂台比武。花会期间,自通惠门以西,一路上,人群摩肩接踵,杂声盈耳,蔚为壮观,有首竹枝词,最是道出了盛况:“到来都是看花人,百花丛里踏香尘。晓风扶起眠烟柳,春草看花处处春。” 成都保留了这个延续千年的传统习俗,年年在青羊宫举办“花市”,从而发展成为民间喜爱的春游盛会。花农群集,城乡居民纷纷前来赶会,卖花、赛花、赏花,各种小吃和地方土产也是摆满了整条街。 广州花市 辛亥革命后,广州老城逐漸拆迁改建,广州花市发展到十八甫、高弟街。所卖的花卉也不仅限於素馨花了,还有桃花、水仙、吊钟、芍药、山茶、菊花等。众多商号、酒楼、茶居食肆,也都到此定购四季花卉。广州西关一帶,花販应运而生,专为大戶人家和店铺送花。 广州的除夕花市,又称年宵花市或迎春花市,是广州人年卅晚的重要节目。广州花市的历史已相当久远,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南汉时期,广州南郊就已出现专业种花出售的花农,最早的记载,可见南宋人周去非著的《岭外代答》。现在,海珠区的滨江路还有“花洲古渡口”石碑。 到了明朝,广州花市已形成规模。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就说:“花市,在广州七门,所卖只素馨花,而无别花。”这里指的是广州七个城门只售素馨花的花市。当时,从花田运往城区出售的素馨花,每日不下数百担。当时芳村的花棣已成为花木产区。 张心泰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所写《粤游小识》中说:“每届年暮,广州城内卖吊钟与水仙花成市,如云如霞,大家小户,售供坐几,以娱岁华。” 当时的花市只在双门底上下街(今北京路附近),上街卖吊钟、桃花为主,下街卖水仙为主。开市时间由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小年夜起,至除夕。 插图:11孔小瑜博古图2局部1941年作
12孔小瑜邓散木唐云江寒订博古图局部
13孔小瑜富贵淡雅图局部
14孔小瑜清供图局部
22照片为1948年4月26日拍摄再现当年沈渊如举办花展的壮观场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