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盆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6|回复: 5

岭南罗汉松盆景创作实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12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

       2024年9月28日开幕的大湾区盆景艺术文化节暨广东省盆景协会会员精品展,是继2017年广东省盆协成立30周年举办会员作品展后,再次举办会员精品展。也是广东省盆景协会与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政府合作共建岭南盆景特色小镇,得到各级政府、农户的认可和赞誉,成绩斐然,完成了阶段性任务之后,再次走进美丽乡村。通过广东盆协的影响力和会员精品展览会的品牌效应,将海内外业界的关注的目光,引至南沙榄核,传承星海文化,融合盆景产业,打造现代农旅示范区,也展现广东省盆协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合作,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贡献自身力量,意义深远。
      展览会于2024年10月4日圆满结束,完美闭幕,但不是说再见—— 本届展会虽然降下帷幕了,但后续工作还是任重而道远。
      组委会秘书组(宣传组)、省盆协官网岭南盆景网在后续的的日子里深度挖掘本届展览会亮点,分享报道;做好向行内媒体的供稿分享资料等工作;做好协助展览会刊画册的编印工作…
      
      值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中国盆景赏石》杂志承办的本届展会会刊——《2024年大湾区盆景艺术文化节暨广东省盆景协会会员精品展专辑》近日发行之际,选择部分由岭南盆景网协助供稿的资料文、图,同步发布于网站论坛和微信公众号,以飨树友。




        岭南罗汉松盆景创作实例       

        广东顺德 黄柱荣  摄影:李建


       2024年大湾区盆景艺术文化节暨广东省盆景协会会员精品展开幕当天,根据组委会部署,笔者与其他四组同仁参加了盆景创作表演工作,这是一次充满挑战与乐趣的经历。通过这次创作,我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盆景技艺,还深刻体会到了艺术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本组的创作表演任务,由笔者领队,在同为彭门(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彭盛材)弟子的彭永恩、陈裕昌、黄志等师弟的协助下,尝试利用切角拿弯, 引干带枝蓄爪等方法,利用罗汉松树种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将一棵原为直立生长的罗汉松树桩(如图1),一次性改作成为悬崖形态岭南盆景。
      现将改作过程整辑成文,与广大树友分享、交流。


1、BG1A7881.jpg
      
图1 笔者与创作素材合影



2、BG1A7889.jpg

图2 造型创作前,立图构思,对原桩材的主要枝托作出取、舍规划,胸有成竹。



       审视原桩材,是一棵直立生长的罗汉松中型桩材,也经过了简单的修剪和蓄育,依稀呈现出大飘枝、结顶枝等岭南盆景元素(图2)。根据桩材主干特点和枝托分布的实际情况,拟将原桩直立生长的型格,改作成为悬崖型盆景。因此先将原树桩脱盆(图3),适当修剪老根。


3、BG1A7896.jpg

图3 脱盆
      


4、BG1A7948.jpg

图4  中国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彭盛材(左一)于现场指导本组创作




       在造型改作作前,先把树桩换盆,定植,并根据造型构思确定树桩的倾斜角度(图5),固定。每个细节都要很重要,无论是配盆,还是盆土植料的选择和搭配,以及枝干的初步修剪、叶片的摆放,都力求做到精准。



5、BG1A7915.jpg
   
图5 换盆,定植



      拿弯,是盆景造型创作的快车道。拿弯的方式有多种,本次创作根据树种特性、树桩形态和造型构思,选择以“切内角拿弯”方式为主(图6)。因为罗汉松树种的愈伤能力特别强,所以同时在景树上进行多处的切内角拿弯也是安全可行的,是有经验支撑的。



6、BG1A7919.jpg

图6,在树桩主干上需要拿弯的位置,用锯子切削一个三角形的口子



7、WSJ_3866.jpg

图7,在切削口掏出一个三角形的楔子


      切削后,该位置主干仅剩一点树皮、木质部组织相连,约占主干横截面的五分之四,使主干在该位置有了向内收缩、拿弯的空间。然后,操锯手继续在该切口中锯削增加空间,各位协作的人员听从指挥,托、扶该枝干整体往指定方向缓慢运动,使该三角形切口缓慢收缩,趋向吻合。操锯手也在此过程中不停地(小幅度)拉锯切削,修正切口,使拿弯作业位置(切口处)严丝密缝,基本吻合。
      通过拿弯作业 ,第一个切口切削吻合后,用锂电钻将多枚 “六角头钻尾自钻丝(五金店有售)” 以倾斜的角度拧入枝干内,使之固定——这个方式,用建筑装模工人的行话说,就是“针紧”(图8)。


8、BG1A7931.jpg

图8



       接着,根据造型构思和要求,继续做下一个切口的切削、拿弯工作(图9),再固定(图10),如此步步为营,循序渐进(图11),直至达到造型构思需要的弯度要求。



9、BG1A7933.jpg

图9


10、BG1A7945.jpg

图10


11、BG1A7975.jpg

图11




       至此,主干部分已按照造型构思要求完成拿弯作业。下一步是将原桩的大飘枝、结顶枝等枝托(参见图2),重新“赋能”,“演变”成为目前这盆海底捞月式的悬崖盆景的“抱盆”主脉和次脉(图12),像孙悟空师兄弟保护唐僧取经一样,“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该切削拿弯、拿弯,该用铝线蟠扎、蟠扎,一切都为了完成造型创作构思而服务。
      有些改作的枝条位于关键着力点,需要用木方加固,有切口拿弯的位置要用锡箔包贴,防水、防晒、防菌(图12)。



12、BG1A8006.jpg

图12
  


      用铝线把景树“抱盆”主脉的枝走方向和次脉枝条的伸展角度,蟠扎好(图13) 。达到初步观赏效果。
   

13、BG1A8018.jpg

图13


      最后,铺贴苔藓,美化盆面,清洁,贴上题名标注:游龙戏水,缴交功课(图14)

   

14、BG1A8054.jpg

图14 完成创作表演



15、BG1A8059.jpg

图15 笔者与主持人交流造型创作构思,与现场观众互动,接受提问、解答。


       这次创作能运用用截干蓄枝方式让岭南盆景创作一次性成型,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盆景艺术的内涵和魅力。盆景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追求。通过盆景创作,我学会了如何用心去感受自然、欣赏美、创造美。
       此外,我还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创作过程中,我们相互学习、互相鼓励,默契配合,共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这种团队精神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创作的乐趣,也让我更加珍惜与同伴们的友谊和合作。
       回顾这次盆景展场的创作经历,我收获颇丰。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盆景技艺,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面对挑战。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不断进步,为盆景艺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感谢广东省盆景协会和组委会搭建平台,同时感谢李建老师提供摄影图片和宝贵的点评!




点评:


17、点评  李建(广东岭南盆景艺术家,广东省盆景协会专家委员委员).jpg

李建(广东岭南盆景艺术家,广东省盆景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讲求截干蓄枝、逐级收尖、过渡自然的岭南盆景造型创作,不能简单地像内地盆景老师创作松柏类盆景那样,通过删减和蟠扎等方式,一次成形——岭南盆景造型创作之后,还要在漫长的蓄育过程中加以养护、调整,甚至还要根据桩材的生长发展情况,再进行二次、三次、四次……的小幅创作,才能最后达到造型构思的初衷。
      (以杂木类树种见长的)岭南盆景现场造型创作表演难以一步到位,也难以将造型设计的效果直观地向观众和读者展现。这是一个困扰岭南盆景人多年的难题。近年来,岭南盆景人通过不懈努力和探索,摸索出钉设假枝托,辅画设计构思图等方式,较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这种方式,逐渐出现在省级和国家级的造型示范表演、考评现场,并越来越多地被行内所接受。



16、BG1A8054.jpg

图16,赏析示意图


       黄柱荣老师领队的彭门弟子团队,在这次成功的创作表演中,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可谓天助岭南有罗汉(松)。他们利用罗汉松树种愈伤能力特别强的习性,同时在景树上进行多处的切内角拿弯作业,是安全可行的,也是有成功的经验支撑的。
       在本次创作表演中,彭门弟子团队通过换盆重植、拿弯造曲等技术手段,创造性地将直立生长的桩材“硬生生地拗下来“,一次性改作成为(孤峰秃顶)海底捞月式的悬崖盆景,改作效果有截干蓄枝的韵味,与原桩树相反差很大,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广大树友也很有启发。
      如图16中的红线所示,是为景树的主脉伸展走向,主干跌宕、横展颇有长节与短节交替,硬角与软角互换的韵律感,枝托分布合理,“抱盆”主脉的枝走方向飘逸,配盆相宜,题名贴切,景衬题名,相得益彰。主脉伸展红线所示,右下角位置,为主干与“抱盆”主脉的枝条结合部,这个位置形成一个难得的硬角(锐角),是改作效果最大的亮点。
       技击教练告诉我们:肘部,是人体力量最大、最健壮的部位;岭南盆景人也会告诉我们:“踭位(粤语方言,意为肘曲)”是盆景造型中最有力度的曲折变化。
       岭南盆景人常说的“踭位”,又称为起踭、打踭、死曲、硬角(有别于“软角”),是指盆景造型中小于或接近九十度的锐角变化,契合当前盆景时尚。盆景作品中,能有几个起踭的曲位,增加转折变化的力度,是当代岭南盆景人孜孜以求的造型效果。
       但是,切内角拿弯法的优点是较容易操作,切口吻合,利于生长愈合等;缺点是每一道切口能达到的拿弯角度不大,也很难达到角度硬朗的拿弯效果等。
       观摩彭门弟子团队本次造型创作效果,以上的问题依然存在。但创作人员巧妙地利用摄影的透视原理,通过多处、多次、多角度的拿弯作业,组合而成的效果,在景树的最佳观赏面上,达到了一些硬角效果。该位置剖析可参考图12,在图12中,该位置转角是圆滑的,但通过拍摄景树观赏面图片(盆景标准像),就能看到该位置呈现硬角效果。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大家留意:景盆右侧,排列着很多造型创作时从树干中掏出来的楔子,可窥斑见豹。
       本次创作表演效果不足之处,就是细枝末节的蟠扎不够精细。岭南盆景人创作时为了景树能够迅速恢复生长,在合适的位置多留一些枝叶,是情有可原的,但要注意藏、露之妙。纵观景树,改作效果最大的亮点为主脉伸展右下角的“硬角“,但却被没有精细蟠扎的细枝末节遮挡了,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百里行程中行进九十里,仅算半程,剩下的十里更重要。在创作中,丑的东西,可藏;美的东西,要露。若非我本人曾于现场采风,仅凭图片效果,是发现不了这个亮点的。而拍摄景树观赏面图片(盆景标准像),是盆景艺术交流最直观的载体,不能不引起盆景人的重视。



注:本文刊载于《中国盆景赏石》杂志2024年12月号——《2024年大湾区盆景艺术文化节暨广东省盆景协会会员精品展专辑》     

      为为彭门(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彭盛材)弟子团队的才艺表演点赞!



(全帖完,感谢阅读)
发表于 2025-4-13 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13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13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14 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14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岭南盆景网(广东省盆景协会主办) ( 粤ICP备14059233号 )

GMT+8, 2025-7-18 16: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