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面临的问题与结语
庄子、枚乘、刘胜和庾信先后创造的枯树意象,由几位文人一时突然构想出来后,会很长时间地左右后代文人的思想情绪。这时后的枯树,已经成为是经常触发文人心中对他自身遭际的倾诉的媒介。但一个枯树意象的文化典型,就绝不是由几个人的力量确立的。只有将那个枯树意象作为赋予某物象以一定意义的表现,经历漫长时间,积累众多文人因袭的事实,才能形成一个典型的文化意识。庄子、枚乘、刘胜和庾信的枯树意象,虽然通过那些后人的模仿被动地转化为典型,而另一方面又有着背离旧典型而积极创造出新意象的作用。
由此,我们就目睹了这些历史作用产生的情形:
《庄子·内篇·人间世》无用之用方是大用,西汉
枚乘的《七发》,刘胜的《文木赋》,到晋代庾信的《枯树赋》,在一定的意义上讲,开启了后人创造枯木竹石图与枯干式盆景的先声,并成为枯木文化美学思想的源头。
南北朝与隋唐的枯树诗,卢照邻的《行路难》与《病梨树赋》,接受前代枯树意象所提示的意味,又积极产生出新的枯树内容。
唐代
张璪接受了上代的枯树意象,另一方面又创造出双枝画技成为枯木文化实践与理论的源头;杜甫则成为是创造枯木式盆景的先驱。张择端明皇窥浴图中有枯干式盆景,有可能说明唐代宫廷内已有了枯干式盆景艺人。
五代 黄筌雪竹文禽图与李成读碑窠石图,展示了当时枯木文化绘画的最高成就。
宋代
苏洵的木假山盆景的创作实践,极有可能是从唐代杜甫盆景诗这里得到启发、影响与继承。陆俨少创作的《杜甫诗意册》,再现了1200多年前杜甫草堂的盆景形象,并以6930万元在拍卖中成交,可以说获得了艺术市场的公众赞同。
苏轼创作枯木竹石图与一系列理论,被后人视为评价优秀作品的美学准则和术语,也成了古今无数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努力追求的艺术境界和标尺。苏汉臣靓妆仕女图中的枯干式盆景,说明宋代已出现枯干式盆景艺人。
元代
赵孟頫、倪瓒等珍惜历史上的优秀传统,创作了众多枯木竹石图与名言理论,完善了枯木文化的组成要素。并形成风尚,终元一代盛行不衰。元、明、清三朝六百年,都在其影响之下。赵孟頫《盆花图》,张中《古瓷九色图》,李士行《偃松图》说明元代已出现枯干式盆景高手。
明代
沈周、文征明、董其昌发挥了画坛盟主的作用,倡导枯木文化,涌现出一批枯木竹石图精美之作。
仇英、陈洪绶、吴伟绘画中的枯干盆景,说明明代已出现众多枯干式盆景高手。
清代
乾隆的影响,八大山人、石涛的提倡推动,产生了众多枯木竹石图作者,并相应产生了众多枯木式盆景作品与名家。
民国
陈师曾创作枯木竹石图与相应文人画理论,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纯粹与坚守,获得“现代美术界第一人”的评价。鲁迅、郑振铎非常重视《十竹斋笺谱》、《芥子园画谱》等中国传统艺术。周瘦鹃则成为是枯干式盆景实践与理论的著名大家。
1978年,陈从周带着“模拟枯木竹石图”等的美学理论与实践,应邀请赴美,轰动了世界。
近20多年来,枯干式盆景的研究成为了时尚,枯干式盆景概念、含义和起源引起重视与研究,当前盆景界出现的一些情况的确使人担忧。
有关枯干式盆景起源的讨论,正有如有关盆景起源和文人树起源的讨论一样、并不仅仅是盆景理论范围内的事!它关系到我们是否具有自信心,能否坚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原则问题。这是盆景业的命根子!
2008年8月,一条爆炸性的新闻震动了中国。在中国没有人意识到的情况下,继“端午节”被国外抢先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事件发生之后,“端午节”中文域名又被韩国公司抢注。不仅如此,在韩国,"中医"被改名成"韩医"申报世界遗产!"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韩国人发明,韩国是豆浆的发源地。韩国人把中国的国画贬得一钱不值。韩国学者的“考证”,神农氏是高丽人!李时珍是高丽人!孔子是韩国人,连西施都是韩国人。中国的药材只要到了韩国一律称为“韩草药”。有数以万计的韩国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着中医,这些人学成回国后,一律被称为“韩医师”,开出的中医药方也成了“韩方”,在中国学习的针灸也成了“韩国传统针灸”!
从国外如此疯狂掠夺中华民族文化的各种闹剧中,它让我们看到,是因为我们保护传统文化品牌的意识不够,没有重视利用好传统文化,势必将被别人所利用。这其实是对中国人的一个警醒!让我们要从骨子里重视和热爱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因为,那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中国传统文化品牌屡屡遭遇国外的抢劫!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品牌所蕴涵的巨大市场价值与商机。
中国盆景人应当清醒振奋,共同努力,重视中国盆景文化,保护并捍卫中国盆景文化遗产!中国盆景文化历经沧桑艰难地传存下来,并依然充满生机,保持强大活力,继续繁荣兴盛。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这是中国盆景人的优势!这是国外任何其它的文化、技艺都无法来较量的!
我们处在一个外来文化不断地涌入、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历史时期,我国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许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在物质需要基本满足、精神需求高涨的时候找不回传统文化遗产的悔恨,这为迫切开展中国盆景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了重要启示与契机。振兴中华,不仅仅需要经济实力的增长,更包括文化上的复兴。保护中国盆景文化,并不仅是在保护“遗产”,也不仅是在维护传统文化的厚度、尊严和一门技艺,更是为未来保护着一种必要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
回溯2300多年来,中国文人、画家、盆景艺人珍惜传统的继承,一代又一代对枯木文化与枯干式盆景及其万千姿态的变化倾心创作描绘,将枯木文化神化为人的理想境界。用神来之笔和创作的热情,使一件件精气神充沛的枯木文化作品会用自己特殊的语言向人们讲述着自己的前世今生,把自己的精神触角延伸到有生命的花木盆景并使之升华为人的思想、文化和情感的载体。找准方位,理清思路,努力创造中国特色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盆景文化产品,这才是我们倡导的目的和中国盆景艺术追求的目标。
当代枯干式盆景精品欣赏:(引自傅珊仪主编《中国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