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盆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绝不二次杀根(朴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23 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各位盆景朋友关于第一丶二次杀根问题, 各有己见, 经验丰富.  这个问题也是每个盆景人最关心和最担心的环节, 值得大家探讨.   就个人体会意见二:  1  第一次杀根, 指树桩野外挖回后(育桩前)对头部根系长丶短切除处理,完成第一次杀根.   前题必须选择挖桩季节, 其次要根据树桩可观面及根糸走向决定根的长与短去留问题, 再者, 本人还是认为一步杀根到位更好, 有利于日后上盆, 效果更佳.  2   第二次杀根, 应视为生桩下地经多年生长后, 枝粗根长而大,实施上盆前的杀根.   这个环节大家就要关注了, 可不要太粗心了, 成败与否具有一定危险性.   对此, 本人曾作过多次操作取得成功, 效果非常好.  首先选好要上盆的桩, 但又发现其根粗大, 怕上盆后大根不出根, 或死亡, 不用急于上盆, 第一步, 先把地桩旺盛树枝切去三分一左右, 椌制其生长旺势; 第二步, 将粗大的根按长短所需切断, 在切口根上用刀再作削面处理, 压埋河砂即可, 上面用砖戓石压上, 适时雾水管理, 待新根成熟后, 再作另一则粗根切根处理( 可根据树桩大小分步进行 ), 整桩促根完成, 就可择日上盆了, 万无一失, 小小体会, 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3 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好:讲到育桩,小弟也是试验阶段,只是种活了,不算是硬道理,既种活又管用才是硬道理(购桩的拿回去需要再杀根,价值会降低,二次杀根也会有风险的),各人所走的路不同,目标只有一个,见仁见智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3 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兴园 发表于 2016-2-23 01:02
以上各位盆景朋友关于第一丶二次杀根问题, 各有己见, 经验丰富.  这个问题也是每个盆景人最关心和最 ...

感谢老师补充,建议可取,我代盆友们谢谢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3 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兄台关注,交流学习,寻求真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3 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需补充一下,按树造型杀根后,有些造型外无用的根保留,且尽可留长一些,反正成活后杀掉,多些根有利种活,至于何为“活学活用”可以百度一下,上术提到将新芽剪掉三份之二,看树和芽多少而定,不是叫你将三条芽剪掉两条啊!那真是“呜呼哀哉”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23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0度等高线 于 2016-2-23 09:58 编辑

很欣赏虾虾老师的幽默。我是3年前进了这个网站看了一些帖子后才开始玩盆景的,13年4月份开始上山找树桩(13年就挖了一次,3个拇指粗的小雀梅,真正开始挖是14年)。当初不懂种植,总觉得根留的多留的长容易活,后来在网上逛久了,了解了一些种植技术,有人建议枝干可以留长点(如雀梅),以后可以再杀,但根要一次性杀到位,所以现在挖桩我也是一次性杀到位,而且随着成活率的提高,根有越杀越短的趋势。近段时间把最早挖的几棵雀梅移植了一下,发现根很长,要想放到合适的盆里就要裁短,结果一裁两裁,裁得比原来下山的时候还少,不但没须根,而且粗根还少了一大截,显得光秃秃的,还好都是小雀梅,容易活。这样看来,根还是一次性杀短好,最起码省心。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23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杀根也是一种学问,可以说根和桩型同步生长是最好的,按楼主的图来看,杀法并没有错,因为原根过粗,不杀短重育难免失去比例,目前杀法,还可以达到以根代杆的效果.虽然桩很普通,不大值得玩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23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杀桩根要:一要按树种;二要按造型。三是放养后再理根。以塑造好的头板型配合上装造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3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0度等高线 发表于 2016-2-23 09:54
很欣赏虾虾老师的幽默。我是3年前进了这个网站看了一些帖子后才开始玩盆景的,13年4月份开始上山找树桩(13 ...

0度兄好:你所提及的,很多新盆友都遇到过,同样我也是,有一点要提醒新盆友,杀根一步到位须好,前提要掌握好技术,裁树时,一棵比一棵短,直到自己有把握为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3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声的诗 发表于 2016-2-23 12:17
杀根也是一种学问,可以说根和桩型同步生长是最好的,按楼主的图来看,杀法并没有错,因为原根过粗,不杀短重育 ...

谢谢诗版提点,此桩在山时,有人认购,看上它的板根还可以,挖回后反悔了,只好自己种着,没办法啦,不是每个人都有诚信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3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松柏ACB123 发表于 2016-2-23 13:00
杀桩根要:一要按树种;二要按造型。三是放养后再理根。以塑造好的头板型配合上装造型。

感谢松柏兄关注,交流宝贵建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3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松柏ACB123 发表于 2016-2-23 13:00
杀桩根要:一要按树种;二要按造型。三是放养后再理根。以塑造好的头板型配合上装造型。

感谢松柏兄关注,交流宝贵建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3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老鼠 发表于 2016-2-23 16:30
这是极难得的技术帖!楼主是真正的大师!
1.说明根的长短和成活率关联不是很大,根细胞的分化重生,是和根 ...

感谢鼠版关注,老师提供合理而科学的见解,学生又上了一课,盆友们也会加深对育桩的认识,小弟的的确确是一个身份卑微,为生活而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的挖桩人,幸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3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渔翁得利虾虾 发表于 2016-2-22 20:34
首先:感谢我爱大自然老师,为此帖重开,给我和更多盆友交流的机会,自问小弟资历不足,得不到大众共鸣, ...

之前小小误会,言词过激,见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23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广西蒙山 发表于 2016-2-20 23:58
树要成活,我试过很多次,大家以后可以试试的,并不是要发芽长旺,偏偏是要摘芽,长了就摘掉,延迟芽的生 ...

前辈,蘸黄泥浆有什么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24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领教,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4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Q 发表于 2016-2-23 22:19
前辈,蘸黄泥浆有什么用

小Q兄,我没用过这种方法,回答不了你,谢谢关注,抱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24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Q 发表于 2016-2-23 22:19
前辈,蘸黄泥浆有什么用

蘸黄泥浆的作用大得很,由于黄泥是粘性很强的土,蘸了黄泥浆的根部至少短期内不会因缺泥缺水而枯死,对生根用处很大,那功效简直有救命的功能,以后你可以试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24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蘸黄泥浆跟带土球的作用是一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24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蘸黄泥浆跟带土球的作用是一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24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广西蒙山 发表于 2016-2-24 21:52
蘸黄泥浆的作用大得很,由于黄泥是粘性很强的土,蘸了黄泥浆的根部至少短期内不会因缺泥缺水而枯死,对生 ...

谢谢前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24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广西蒙山 发表于 2016-2-24 21:55
其实蘸黄泥浆跟带土球的作用是一样的

那塘泥可以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25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据我的经验,松树喜欢中酸性的土壤,塘坭碱性大不而用,特别是刚下山的新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25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姨 发表于 2016-2-25 13:12
你好,据我的经验,松树喜欢中酸性的土壤,塘坭碱性大不而用,特别是刚下山的新桩。

谢谢红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25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的帖子有如黑夜里的明灯,谢谢老师无私奉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岭南盆景网(广东省盆景协会主办) ( 粤ICP备14059233号 )

GMT+8, 2025-8-5 14: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